由盐池县外援办组织实施的小额信贷项目自1996年启动以来,通过十年滚动发展,截止2006年12月底,贷款余额达286余万元,参贷户1400多户,累计贷款1870万元,涉及64个自然村。据测算,每1000元贷款,可使贷款户年增收648元,初步实现了“贷给客户一笔信贷资金固然重要,而提升客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更重要”的设计理念。该县小额信贷逐步走向成熟,被同行称为“盐池模式”。
村里来了外援办,帮咱排忧解困难。
项目落实进了村,滚动贷款搞发展。
爱德项目进了村,妇女思想得解放。
承担家务是先锋,种植养殖是能手。
随着时代往前跑,穿着也得赶时髦。
种田实现机械化,家庭收入向前迈。
出门都是摩托车,通讯都用手机拨。
……
一段自编自演的快板说《赞项目》,道出了盐池农村妇女对小额信贷项目的心声。年末岁初,笔者多次跟随盐池县外援办的同志深入小额信贷项目实施村庄进行采访。了解了被人们称之为“盐池模式”的小额信贷对农村妇女带来的新变化。
小额信贷:解决穷人发展问题的扶贫项目
“发展小额信贷,主要是通过摸索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小额信贷机制,把少量的资金贷到农村妇女手中,发挥她们的特长,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发展家庭经营项目,增加收入,并把她们组织到一起,参加培训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素质得到提高。”盐池县外援办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娥说。
据介绍,为了解决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群体简单的给予而导致目标群体的“等、靠、要”问题。孟加拉国尤纳斯教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面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的尝试,建立了一个面向穷人的银行体系——格莱明乡村银行。至2005年8月,该银行的贷款余额达3.85亿美元,客户数量达500万户。格莱明乡村银行先后为200多万社会最贫穷人口提供了数十亿美元无担保贷款,其中97%是妇女。在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同时,格莱明银行还保持着良好的经营业绩,还款率始终维持在97%以上。作为有效解决穷人发展问题的方式,小额信贷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并推广。我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小额信贷,并率先被一些国际合作项目采用。
盐池小额信贷项目是1996年,在爱德基金会资助的“盐池县爱德治沙与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在县政府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法国沛丰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在尤纳斯教授所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的基础上,经多方考察,结合盐池实际和当地农户的信贷需求而设计的信贷模式。
小额信贷:“盐池模式”的形成
为了使小额信贷更适宜于盐池的发展和实际需要,1999年,盐池县外援办专门成立了盐池县妇女发展协会。2001年又成立了隶属于“协会”的办事机构——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在对农民的发展和信贷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基于成本核算、可持续发展、农民需求等方面形成了盐池县小额信贷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村级小额信贷村组以自然村为单位,由若干个具有连带责任的合约小组组成,每个小组由4-7个组员自愿组成,小组由小组成员选举一名小组长,村组由信贷组员民主选举产生大组长、记录员,在推广员的配合下管理小额信贷村组的日常事务。
在信贷中,以信贷员、推广员实行分片管理服务。他们充分尊重承贷户的需求,从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时间以及目前的借贷环境等方面,详细地征集农民的意见,确定“发展性贷款”。资金主要贷给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村贫困妇女,由他们自主选择经营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农村发展项目。组员通过村组从小额信贷服务中心获得贷款,以100元为单元,根据农户本人实际需求申请,第一轮最高额1000元,每轮增加500元,逐轮滚动,3000元为最高额。每轮贷款周期为半年至一年。贷款时,采取一次性上门发放贷款,半年一次还清本金和全部运管费。每半月召开一次村组例会,进行收放贷款、培训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贷款妇女发展项目确定后,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便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于一般的常规技术、常识、简单的操作技术和农民的一些疑难问题,推广员结合半月村组会议和入户跟踪服务进行培训和指导。对于专业性强的新技术和项目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有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技术服务部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不定期的进行系统性的、季节性的集中培训。
增加收入和掌握技术是重要的,但他们的宗旨是在发展中求变化,主要是妇女的思想观念要有新的变化。该县外援办主任、小额信贷服务中心主任龙治普说:农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实现多数人的参与应该考虑到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活动;健康的活动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有利于农民自我组织的巩固;一些常规项目希望通过文化科技培训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有时往往效果不大,实际生活中,有效的交流、沟通对人的能力提高意义更大。为了广泛开展活动,该县小额信贷服务中心在实施小额信贷项目的每个村都建立了农民活动室,添置桌凳、报刊、书籍、棋牌、音响等设施,以行政村和推广员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开展文艺、技能、科技文化等竞赛,年底将优胜者集中在县城进行总决赛,为近千名妇女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截止今年,共举办农民进城文艺调演等近20场,贷款妇女参加率达98%。
据龙治普主任介绍,目前,该县小额信贷对象中,妇女的比例高达98%。选择妇女作为信贷对象,主要是因为妇女在农村仍然属于弱势人群,她们常年在家,已经成为农村,特别是家庭经营的主体力量,更需要支持;妇女选择的信贷额度较低,关心家庭的日常开支,也少有恶习,能把贷款真正用到刀刃上。
小额信贷:让农村妇女换了活法
花马池镇王记沟村共有30户人家,2000年以前人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自从2000年小额信贷项目在该村实施以后,有28户参与了进来,村里的妇女通过小额信贷这个桥梁,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学文化、学科技,互相交流种植和养殖经验。截至目前,她们已累计13轮贷款,金额达56万多元。经过她们的勤奋努力,现在该村拥有摩托车20辆、农用三轮车15辆,并且户户都有固定电话或手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00余元。村民杨东仙感慨地说:“俺参与贷款12轮,主要发展养羊,从原先的7只羊滚动到现在的45只,除了俺家掌柜的一年的收入,自己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个3000多块钱。”说起近几年的变化,杨东仙很自豪地说:“过去掌柜的不在,家里卖只鸡都不敢,现在他不在,俺开上三轮蹦蹦车自己到集市上去卖羊,手里有了活钱,花两个小钱不再张口和掌柜的要了。”小额信贷妇女汪淑莲说:“小额信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俺们农村妇女的心呐!它不仅在资金上支持俺们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俺们的思想观念,使这些整天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山区妇女,学会了当家做主,真正顶起了半边天。”
在采访中,让记者感到震撼的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支持,农村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科技文化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妇女们通过更多的交流和参与,不但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打破了“只知谁家,不知名谁”的局面,形成了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据调查,1996年前,项目区农村妇女文盲率达70%,特别是40岁以上的妇女。在小额信贷项目实施后,妇女们开始到一起学认字、写字。如今,不但认识字,有的还学会了做项目经营计划。王记沟村贷款组员乔凤莲感慨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进过学校门,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小额信贷项目不仅让我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学会了写全家人的名字”。各村组选出的大组长、记录员也从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写字手发抖到有条不紊地主持大家活动、开会,详细地做会议记录和财务收支情况。组员也都能在众人面前大胆地发言、唱歌、跳舞,畅谈自己的致富经验和想法。
妇女们经营的生产项目规模也不断扩大,有50%以上的户由单一的家庭经营发展到搞多种经营。青山乡古峰庄小额信贷村组的大组长郭振莲,开始时拿着书喂鸡,抱着鸡看书。现在不但掌握了养鸡技术,还经常到邻居家做技术指导,成了周边村庄的养鸡技术员。她还组织成立了养鸡协会,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几轮贷款后,贷款妇女的可支配资金均达到40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7000元,在家庭中的决策和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冯记沟乡杨庄台村的男人们用极其羡慕的口吻这样谈论着:“俺们村的这些婆姨们现在牛了,能贷上款了。俺们到银行跑了不知多少趟也没能把钱贷出来,人家贷款、还款都不用跑路。”
过去同住一个村的妇女相互间能够说出姓氏的人占91.4%,能说出名字的仅占45.3%,参加过村内会议的仅占5.7%。现在,她们已被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联为一个集体,不但在邻村有了朋友,而且在外乡有了熟人。有一位参贷妇女的丈夫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小额信贷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家庭有了生机和活力,增加了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生活质量,由活着转向生活。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真的,活着和生活是两码事,活着就只是为了吃饭,而生活使我们感到身心愉悦。通讯员 王 军(文/图)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